在会展行业,一场活动的成功与否,常常取决于“人”——从策划到执行,从接待到后勤,每个环节都依赖人力支撑。但一场“用人革命”已经悄然在行业内进行:企业不再一味追求高薪高管,反而将目光转向兼职大学生、临时技术工等灵活劳动力。“大学生比高管更值钱”的论调背后,究竟是成本焦虑的无奈选择,还是行业升级的必然趋势?不妨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会展业灵活用工的现状。
会展业的“用工悖论”规模越大,成本越痛
当下,中国会展行业已迈入“大会展时代”,展馆数量和面积全球领先,但“大而不强”的痛点始终存在。专业人才短缺、场地空置率高、人工成本飙升等问题,让组展商和参展商叫苦不迭。
以一场中型展会为例,前期需要策划、设计、招商团队,活动期间则需大量接待、翻译、技术支持人员,而结束后团队可能迅速解散。若长期维持固定员工队伍,企业将面临“旺季招兼职、淡季裁骨干”的尴尬。“一场展会养不起一群人”,成了行业共识。
此时,灵活用工的优势凸显:相比动辄百万年薪的高管,兼职大学生时薪仅50-100元,且无需缴纳社保,“性价比”极高;临时技术工按项目结算,成本可控;甚至线上客服、虚拟展厅运营均可外包。“用多少买多少”的模式,让企业从“养人”转向“用人”。
大学生为何成了“香饽饽”?
在灵活用工趋势的强劲推动下,兼职大学生群体不断崭露头角并日益壮大。他们不再局限于接待、引导等传统的基础岗位,而是“进军”活动策划、新媒体运营等更为核心的业务领域。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,兼职大学生无疑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。对于短期或临时性的项目而言,企业无需承担长期雇佣所带来的福利和培训成本,同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人手配置。正如某会展公司负责人所言:“用三名大学生轮班值守,其效率与效果完全不输于一名高管坐镇,而且我们还不必担心员工出现懈怠或摸鱼的情况。”
并且,兼职大学生还具备显著的年龄层优势。作为“Z世代”的代表,他们熟悉短视频、直播、社交媒体等新兴的传播方式,能够迅速为展会注入年轻、时尚、充满活力的元素。另外,随着国际化会展活动的日益增多,精通小语种的大学生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稀缺资源。德语、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翻译服务时薪甚至高达500元,但即便如此,相比于雇佣专职员工而言,仍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。
灵活用工≠廉价劳动力
尽管成本优势明显,但灵活用工绝非“压榨廉价劳动力”的权宜之计。其背后是技术、政策和商业模式的三重变革:
1数字化平台:让匹配更精准
美团众包、薪龙网等灵活用工平台,通过AI算法将会展需求与劳动力技能精准匹配。假如某展会急需10名懂Python的数据分析临时工,平台可在2小时内从高校和技术社群中筛选出合适人选。
2从“灰色地带”到合规化
近年来,多地政府出台政策保障灵活用工权益,要求平台为兼职人员缴纳工伤保险、提供最低时薪保障。企业再难用“临时工”名义逃避责任,用工关系趋向规范。
3从“人力外包”到“生态协同”
头部企业如科锐国际、好活等,已从单纯提供人力转向全链条服务:前期需求分析、中期人员培训、后期绩效评估一应俱全。“我们卖的不是人头,而是解决方案。”一位平台负责人如此总结。
当“灵活”撞上“专业”
灵活用工虽好,却非万能解药。当前,会展行业灵活用工仍面临着三大核心矛盾与挑战:
首先,短期用工需求与长期人才培养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。兼职人员因其高流动性,往往难以在行业内积累起深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。在展会进行中,如果由于临时工对流程不熟悉,不慎将关键设备断电,将直接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其次,成本控制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问题也困扰着不少企业。为了节省成本,一些企业选择雇佣非专业的学生进行工作,结果展台设计显得粗糙不堪,翻译错误频现,反而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。“那些看似节省下来的钱,往往还不够用来应对由此引发的危机公关。”一位从业者无奈地表示。
最后,灵活用工模式下的灵活性与员工的归属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博弈。临时工往往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态度。因此,如何通过提供弹性福利、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,已成为企业管理层面临的新课题。
结语
会展业的灵活用工革命,本质是一场“人力资本的重组”——企业不再为“养人”付费,而是为“人的价值”买单。当兼职大学生展现出比高管更高的性价比时,这并非对专业性的否定,而是市场对效率与创新的自然选择。毕竟,“便宜”从来不是目的,“值钱”才是硬道理。
义乌市丰浙展览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,专注于永康展台设计搭建,永康展览搭建,永康展会搭建装修,永康特装搭建,永康展览工厂,以不断追求和超越的意识创造展览行业时尚前卫的设计风格,以严格的施工质量标准和贴心的服务意识获得客户的肯定。更多详情请浏览我司官方网站:www.ywfzzl.com
手机:18657989275
联系人:陆云峰